» 环境生态社区
» 绿色人生
![]() ![]() ![]() |
| ||||
|
作者 | 好读者说之十:心比天高——读《风筝》 | |
liuzhuosong
![]() 无敌圣者 ![]() ![]() 爱好: 发贴: 188 积分: 51 状态:
离线
E豆: 0 个 下载币:0 B ![]() |
第1179741400楼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——读《风筝》 《风筝》是施亮有关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小说集《南子的诱惑》中的一篇,而且是最后的一篇,在七个中篇组成的知识分子悲喜剧里,像一出压轴戏。 从不久前《十月》杂志一篇回忆钱锺书一家的文章中,我才得知施亮这个名字。文章记载了钱先生的一句话:“也许中国的文艺复兴会在你们这一代实现呢。” 这一代就是文章作者施亮所属的一代。他出生于1956年。 从文章中我知道作者的父亲,就是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的译者施咸荣。最近在北京见到施亮,我又知道钱锺书生前带的那块德国手表,被杨绛送给了他;我还知道,他曾经写了《心香一瓣祭英灵》,为胡耀邦招魂。 说这些,并非为《风筝》的作者炫耀什么资本,只是表明作者与知识分子的缘分深厚,并由此可解他为何会一连写了七篇有关古代知识分子的小说,主角分别是孔子、张良、阮籍、吴梅村、朱慈烺、钱谦益、曹雪芹。其中,张良是汉高祖的大谋士,朱慈烺是明代东宫皇太子,身份比较特殊,其他都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,带有悲凉的中国特色。 《风筝》就是写曹雪芹的。 据作者说,他写《风筝》采用的资料,已被红学家考证是伪造的。但是,这并不影响《风筝》作为小说的价值。在我这个读者眼里,正因为用的是不为我知的材料,读起来比那些用为我熟知的材料写的篇章,更有趣味。 那个“假做真来”的历史材料是这样的:曹雪芹写有一本《南鹞北鸢考工志》,专讲风筝制作。曹的好友于叔度靠制作风筝养活了一家人。小说以曹于之交为主线,串起了曹雪芹生活中的一些珍珠。这些珍珠与写作《红楼梦》有关。小说展现出一个作家如何在威逼利诱的刀丛中逃脱,躲进小楼觅小诗。 在《南子的诱惑》一书中,我觉得《风筝》的篇名意象最生动,读起来也意味最深长。在命名上,可以与钱锺书的《围城》、杨绛的《洗澡》媲美。虽然实力上尚有不足,但可以说透露了文艺复兴的气息。 文艺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,是人类认识自我、表现自我的手段。文艺复兴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复兴。鲁迅说,小说的功能之一,是借他人说自己。施亮的古代知识分子小说系列,可以看做作者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知识阶级的探索。 “我想象中,曹雪芹必是钟爱风筝的。”这是《风筝》第二节开头的第一句话。 北溟有鱼,化而为鸟;中国有纸,化而为风筝。鸟与风筝,都是飞龙在天之象,都是逍遥游的开心物。然而,在庄子那里,真正的逍遥,是无待的,而风筝却有待。 “真的,蓬勃地奋飞,升腾,而最终被那一线所系,岂不也是人的命运么?”作者说。 于是,《风筝》不仅是写知识分子的,也是写人类的。在钱锺书的笔下,一切事都是围城;在施亮的笔下,一切人都像风筝。 知识分子是飞得最高的风筝。他们人在心在,心在言在。他们言为心声,心比天高。 然而,与心比天高相依为命的,却是命如纸薄。 而中国知识分子的命,好像特别薄。 在《风筝》的第一节里,有这样一段对话: “我们老家也有这种习俗。风筝掉到了谁的院子里,必会挨一顿臭骂。风筝被扯掉,还是轻的。有时还要挨打呢。” “我总不明白的,这是什么说头呀?” “嗨——风筝又称纸鸢!人家把它当成了纸做的乌鸦,认为它不吉利呗。” 我忽然想起自比夜游的恶鸟的鲁迅,不就是因为宣告了该死的灭亡、应治的疾病,而被喜鹊鹦鹉们厌恶么? 而在施亮的笔下,曹雪芹“愿做一只苍鹰,在寒冷空旷的白云间飞翔。”因为,“自由,本来就是曹雪芹最珍视最热爱的东西。” 那么,曹雪芹得到了他最爱的东西吗? 小说最后是这样结束的: 于叔度呆呆仰望了一会儿天空的风筝,又擦着眼泪,轻声细语地说:“芹二爷老是把自个儿的命比做风筝。他喜欢说,像风筝一样,他也想飞上九天云霄。可是,有一根细细的线拴着他,使他飞不上去!” “芹二爷已经飞得够高啦。”敦诚又流下两行清泪,“其实,唉——我们都是风筝。” 风筝,心比天高,命如纸薄的风筝,什么时候能够,又如何才能力如龙大呢? 2007年5月12日于长沙 [原创][转帖]环境监测投标、环保资质等需要用到的环境、环保中高级职称,环评师等
|
话题树型展开 |
人气 | 标题 | 作者 | 字数 | 发贴时间 |
2352 |
![]() | liuzhuosong | 1646 | 2007-05-16 07:00 |
1864 |
![]() ![]() | 富营养化 | 24 | 2007-05-21 17:56 |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![]() 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