» 环境生态社区
» 绿色人生
![]() ![]() ![]() |
| ||||
|
作者 | 《讨山记》,汉语的《瓦尔登湖》 | |
liuzhuosong
![]() 无敌圣者 ![]() ![]() 爱好: 发贴: 188 积分: 51 状态:
离线
E豆: 0 个 下载币:0 B ![]() |
第1171335635楼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《讨山记》,汉语的《瓦尔登湖》 ——一本将要塑造中国人性格的书 假如我们相信言为心声,画为心迹,假如我们承认华夏民族的文艺隐藏着民族生活方式的密码,那么,我们会认同这样的看法:中国人本是对大自然一往情深的,他们是土地的孝子,草木的情人。 是的,我们曾经与大自然息息相通、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几千年。我们最经典的古琴曲是《高山流水》,最广知的胡琴曲是《二泉映月》,它们固然都是天才的骄子,同时也是天地的宠儿。我们有名的最早的抒情诗人屈原,曾在水上流浪,山中行吟,以荷为衣,以菊为食,最后回到河母的怀抱。我们最好的田园诗人陶渊明,不甘府库的繁华,不畏田园的辛苦,归去来兮,面朝黄土。我们文章书法兼美的《兰亭序》,生长在崇山峻岭、茂林修竹的此地;我们的诗仙李白,诗圣杜甫,都在花前月下留下徘徊的身影;我们的国画几乎把全部的水墨都洒向了草木鱼虫,溪流与岩石。 说中国文学有如写给大自然的一束情书,不算太夸张的。“鹤妻梅子”这个成语,“化生者天地为父母”这句话,都是对这些情书最传神的总结。 这样的情书,我们曾经写了几千年。 然后我们反目成仇。我们叫嚣与天奋斗,吹嘘改天换地,蔑视风花雪月,忽视草木葱茏,逃避青山绿水的乡村,建造了远离自然、关闭情感的铁石城市。 这样的事情,其实不只我们做过,他们也做过,比如与我们同文同种的台湾人。因为我们都陷入了现代化的陷阱。 不过,比我们稍微幸运的,是使用繁体正宗汉字的台湾,与华夏文化的优秀文脉,与欧美文化的精粹传统,保持了礼尚往来,不像大陆曾经自绝于人类文化的精华,结果制造出的文化像简体字一样简单粗暴。因此,虽然台湾同胞也经历了现代化的大难,但大难之中的不死鸟,像子规啼血一样,唱出了出走城市、回归自然的心声。这心声远接祖国先贤的足迹,遥应外国同道的足音,一旦唱出,便在铁石城市的人群里激荡出回响。因为城市虽然铁石铸造,人心毕竟血肉。 阿宝的《讨山记》(2005年在台湾出版,同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引进),是这些心声中最真切最丰满的。它既发自肺腑,又发自心灵,还发自手,发自脚,发自眼睛鼻子耳朵。她的肺腑要呼吸大自然的空气,她的心灵要思考自然生命的意义,她的手要握住草木,她的脚要亲吻泥土,她的眼要看山色,耳要听鸟鸣,鼻子要嗅到竹楼梨花的清香。 阿宝的《讨山记》出版后,在台湾被誉为“汉语的《瓦尔登湖》”。说起《瓦尔登湖》,1985年《美国遗产》评选“十本构成国人性格的书”时,《瓦而登湖》名列第一。我想,《讨山记》是否也能成为将来塑造中国人性格的书呢?因为其中的感情,早就埋在中国人的心底,而书中表达这种感情的语言,对我们来说,是朝夕相处的亲人,又像远方到来的友人。 [原创] 供水文,水保,化工,环境,环保相关职称,环评师,注册环保,生态环境咨询师,农田水利咨询师等
|
话题树型展开 |
人气 | 标题 | 作者 | 字数 | 发贴时间 |
4175 |
![]() | liuzhuosong | 1110 | 2007-01-19 09:45 |
3406 |
![]() ![]() | 心星 | 25 | 2007-01-22 19:15 |
3468 |
![]() ![]() | Lotus | 88 | 2007-02-01 16:43 |
3594 |
![]() ![]() | liuzhuosong | 79 | 2007-02-13 11:00 |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![]() ![]() ![]() |